這次要訪問的對象是 廖志忠老師
他有參與人文二館內的木建築
所以就選定他 作為深入了解的一位對象
1.傳統建築和現代建築的手法有何不同?
傳統建築大部分以閩式的傳統建築 很重要的就是以木頭為主的構架
比較麻煩的是在節點的地方怎麼去做接合
接合方式其實已經影響到整個構造的強度
也比較不容易被克服的
現代建築其實包括RC的阿 包括有一些甚至是鋼骨的
只要有適當的鋼筋 然後把他捆綁在一起 然後水泥灌進去 讓它變成是一種剛性的結構
已經脫離那種用木頭去做榫卯的這個這樣子去接合的方式
2.在人文館門口的傳統建築是因為什麼機緣而籌備的?
那一棟建築是我去崙背載回來的
當初是你們系上黃衍明黃老師 他的學生去做田調發現這棟建築 兄弟分家要拆了
他本來去找雲林縣政府 去申請看看有沒有補助錢 想要這建築留下來 找不到錢
那時候我剛好在學校接文建
剛好我在教同學蓋這種建築
那我去看了一下 我覺得還不錯
所以我跟屋主聊了一下 聊了之後他們同意
我就跟學生去把它拆回來
在這邊把他從新組起來
3.傳統建築比現代建築迷人的地方是?
在木雕方面是非常的用心 細心
如此一來才能建造出出色的建築
而在遵守的規矩上也是非常多的
而不是在現在建築想如何設計就隨心所欲
老一輩所留下來的想法都有它獨特的意義
就看大家如何去看待
把以前的建築保留下來
也可以讓後一代的人多了解
也建立起後人對前人尊敬的心
4.覺得傳統建築未來有何淺力和發展?
因為傳統建築上他的封閉性比較不足
所以你要怎麼開冷氣 從節能的角度來看 就要去費心思處理
但因為這一點也產生了節能減碳的觀念
不需要用到冷氣也有通風的感覺
在建材方面也比較環保
不會對生態造成負擔
在20年過後還是可以回歸土地
5.傳統建築保存的重點是?
因為我們是就老一輩的所留下來比較精闢的建築 它擁有RC沒有的優點
我覺得比較大的瓶頸是 會蓋的人越來越少 因為這樣的人才不多
現在會蓋的都是RC的 鋼骨的
木造的建築 你要會蓋 比較需要長時間的訓練
我們現在的教育方式 不像是以前小學畢業就跟著大木師 然後去學習
所以這種工藝技術就慢慢的不見了
包括 蓋一棟建築裡面 它不是只有構架 裡面的一些比較細的雕刻
這些細緻的工法上 是需要長時間的摸索
那我們現在的養成教育裡面少了這一塊
還是有人喜歡這樣的建築 希望把以前祖先經典的建築盡量的保存下來
6.木構造建築觀念?
民居所住的大多是穿斗式的 構架比較單純一點
寺廟建築 就是有祭拜行為 就是屬於疊斗式 複雜度高一點
建築構建的數目 是採用一個口訣 天地人富貴貧 不要落在六的倍數
因為照這樣排下來是屬於貧
包括尺寸 我們會有所謂的文公尺
會運用到這一些尺寸的規制裡面也有吉凶
在門扇上方 供桌上方 都不能有圓仔的存在
而圓仔也就是現在所謂的梁
因為這樣來說是不吉利的
有經驗的師傅都會避開
東青龍西白虎 南朱雀北玄武 這是方位的格局
有分哪邊是主 哪邊是輔
在安排第位順序時是不可以隨便的